惠州日報訊 (記者戴建 通訊員朱朝暉 鐘文書)市交通運輸局執法支隊執法人員日前來到市區葉挺大道三棟執勤點,將一臺便攜式稱重儀放到路面,引導過往大貨車接受檢查,10秒內就能得到檢查結果。廣泛運用便攜式稱重儀、無人機等科技裝備,這是我市“治超”工作的一大亮點。今年以來,通過開展“治超”,全市超限超載率大幅下降,沒有因超限超載新增一座危橋,長途運輸中的非法超限超載車輛基本消除。
當天,記者在三棟執勤點看到,一輛廣西牌照的大貨車在執法人員引導下駛入執勤點,緩緩通過鋪在路面的移動地磅,旁邊執法人員手中的便攜式稱重儀上馬上顯示數據:核重25噸,實載15.58噸。執法人員打印出憑條交給大貨車司機,然后準予放行,整個過程只需5分鐘。
“使用便攜式稱重儀和無人機開展‘治超’工作,執法效率明顯提高了。”市交通運輸局執法支隊有關負責人表示,除了在路面使用科技裝備,我市還在惠陽區、博羅縣、龍門縣搭建源頭“治超”監控平臺,超標系統自動報警,目前已形成“TOCC-縣區治超辦-行業主管部門(鎮、街)”三級監督體系,大幅提升執法效率和規范化水平。
據介紹,我市堅持把源頭“治超”作為治本之策,經全面調查摸底,確立重點貨運源頭單位202家,全部簽訂了源頭“治超”責任書。全市378家貨運企業全部簽訂《安全承諾書》,19家水泥生產企業均派駐工作組,實行24小時駐點值守,每月至少進行1次現場監督檢查,發現違法行為立即查處。去年1月至今年8月,全市貨運源頭違法行為共立案2327宗,處罰金額共1539.9萬元,將“一超四罰”真正落到了實處。